資 訊
中國工業設計與中國制造要協同創新 | FROM ZERO TO ONE
- 來 源:網絡
- 發 表 于:2019-10-30
- 作 者:李躍聰
- 人 氣:15855
中國工業設計與中國制造要協同創新
“設計”和“制造”從來就是孿生兄弟,有制造就有設計。設計與制造從來都是共生共長,相輔相成,融合發展。
設計本身即是創新,本質就是創新。裝備制造業現在也在創新。這兩者的創新,首先應該合作、協同,把制造業的轉
型升級作為兩者共同的目標和任務。“中國設計”和“中國制造”應該怎樣協同創新?
進一步提高協同創新的自覺性。當今世界知識如海,信息“爆炸”,競爭激烈。任何一項創新,非一人、甚至非一個
單位可以成就,包括著名的喬布斯和蘋果公司。“協同”可以優勢互補,可以節省人力、物力,可以提高效率。
工業設計的主要特點是集成創新,這就意味著,設計者應該有廣博的知識,要有更多的合作者。協同創新因設計對象
的規模不同、類型不同而有所不同。有的需要小協同,有的需要大協同;有的在業內協同,有的要跨界協同;有的在
國內協同,有的還要在國際間協同;有的是相對固定和緊密的協同,有的是松散或短期的協同等等。
我們已經在協同創新,如我們積極提倡的產學研用相結合,但是我認為還要進一步提高自覺性,擴大協同范圍。
一是工業設計者要進一步認識自己,要繼續深入地進行工業設計的理論研究。比如,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關系,設計規
律問題等;又比如,對工信部等11個部門頒布的《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》中所說“工業設計的主要
對象是工業產品”,有人不以為然,其實,不要以為這就“小”了、“少”了,飛機、汽車也都是工業產品。對這些
問題的研究,不僅有助于認識自我的作用,同時也會對協同創新有新的認識。
二是要認真學習國家的規劃、政策和指導意見。這里既有協同創新的思想、指導,也有實際內容。它們都是政府部門
放眼國內外、調查研究后出臺的,很有學習、參照價值。比如,黨的“十八大”報告提到,“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、
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,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推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”;“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
技型小微企業發展”。這既說到了屬于現代服務業的工業設計,又說到了設計創新服務的重點。設計與制造都要發展、
創新,要協同創新、發展。又如,《國務院關于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(2011-2015)的通知》,把先進裝備制造業
放在需要重點發展領域的第一位;而在轉型升級中需要“加快發展面向工業生產的相關服務業”的一節中,把“工業
設計及研發服務”放在了第一位。這兩個“第一位”,立體地看,就把設計與制造聯系起來了。這是從宏觀上看的設
計與制造的協同創新和發展。再如,《關于促進工業設計發展的若干指導意見》中講到:“鼓勵工業企業、工業設計
企業、高等學校、科研機構建立合作機制,促進形成以企業為主體、市場為導向、產學研相結合的工業設計創新體系。
”這里講的“合作機制”、“創新體系”,就是在講協同創新。
總結探索協同創新的有效形式。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,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基本力量。中國制造已經是世界產值第
一,但是大而不強,國內所需要的一些關鍵設備多數需要進口。不強的主要原因是研發設計能力不強。就中國設計而
言,盡管國內有一些設計創新佼佼者,但總體上原創設計、自主設計少,跟進設計、模仿設計多,由國外設計在中國
制造的更多。為改變這種格局,裝備制造企業也在不斷努力。
2012年初,國際權威調查機構——美國加德納公司宣布,沈陽機床集團主業經營規模從2002年的第36位躍升到世界
第1位。重要標志是,他們制造出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首批智能化機床。從協同創新的角度看,2007年,沈陽機床建
立了數控機床系統的研發、產業化、應用的三層體系,形成以企業為主體、開放式和國際化的“三位一體”格局;聯
合8家企業、6個院所,組建了數控機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,成立了三國四方的科研攻堅團隊。2011年,經過5年研發
,投資數億元,沈陽機床自主研發設計的、被譽為中國機床第一個“大腦的”“飛陽”數控系統實現了產業化。沈陽
機床與很多企業合作建立了數控機床產業化基地,共建了數控機床零部件加工配套集群,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產業金融
租賃公司,建立了覆蓋東北、華東、西南、中南四個區域的18家“4S”店和特許銷售中心。
設計創新要“政、產、學、研、商、金”支持和結合;要上下游形成產業鏈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,而沈陽機床集團
做到了。制造業中協同創新成效斐然的企業還有許多,如海爾、聯想、長虹及上海商用飛機、三一重工等?,F在的情
形是,設計業里有制造,制造業里有設計,交互設計,協同創新是工業設計的發展趨勢。
在中國設計的旗幟下各類設計企業協同創新。由于歷史原因和實際需求,現在社會上有各種類別的設計企業和設計院
所。如工業設計、工程設計、建筑設計、平面設計、包裝設計、服裝設計、環境設計等等。應該說,這些設計之間是
有區別的,但是更應看到他們之間的聯系和共同點,都是要以人為本,都在向“高端綜合設計服務”方向發展。但應
該承認,現有的各類設計各有側重,各有比較優勢,也各有相對穩定的市場需求。工業設計相比較這些設計來說是最
有綜合特點的。在工業化過程中誕生的工業設計,有更廣的科學性、藝術性、復雜性,涵蓋面很廣。
現在各類設計可以“合而不同”,有分工,也要有合作,可以互學互補,協同創新。系統科學里稱為“差異協同”。
有差異要承認,但更重要的是協同,無論哪種設計都是中國設計,希望在中國設計的旗幟下,把各方面的設計優勢、
比較優勢發揮出來。